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学校发展欣欣向荣

发布时间 : 2019-04-09 17:15:32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是一所万人规模的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该校投资6亿修建了新校园,新校园占地653亩,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在籍学生万余人,教职工500余人。学校现有研究员4人,高级讲师8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62人,专兼职教师226人。七年来,该校领导班子连续获重庆市农委系统年终考核第一名。

      学校始终把校企合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并非简单的表面合作, 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有效机制。学校只有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合作, 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早在2012年该校创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的时候,学校就结合自身办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现代学徒。如今,他们把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

动手操作第一  助学生寻找兴趣方向

       “读中职的学生年纪小,当初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是父母代为选择,可能他们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被赶鸭子上架。”学校老师说,这样的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效果也不是很好。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初步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学校采用开主题班会,参与志愿者活动,职业调查、工学结合等方式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通过组织专题讲座、人物介绍、看《大国工匠》视频、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工艺形成的历史文化,体会工艺的价值、工匠的地位和工匠精神,及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改革评价标准,完成一项任务不仅以“合不合格”做标准,还要以“完不完美”为要求,纠正追求“速成”的浮躁心理,培养专注持久的定力……

       在具体学习过程,学校坚持动作操作第一的课程观,努力帮助学生找到他的兴趣方向。比如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可以学的工种包含数车、加工中心、铣工、磨工、普车工、焊工、钳工、电工,这些工种不能平均使力,不然学生只可能是样样都懂,但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形成“工匠精神”的载体也就不存在。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正确地进行自身的价值定位,与从所从事职业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最终处理好博与专、综合能力与专项技能的关系,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流人才。”学校老师说,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学校会让学生进行实操的时间在50%以上。

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谱写新篇章

       一直以来,学校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深化校企合作办学, 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建,推动了校企合作走上制度化、规模化轨道。

       学校形成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组织机构包括: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系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别与政府、行业、企业形成纽带关系。努力深化产教融合深度。

       学校还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完善校企“双师”双向流动机制,校企实践基地共建机制,校企双向服务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机制,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工业园区对接机制。共同努力建设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体系。

       目前,学校与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广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赛菱斯机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宇龙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浙江中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树德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了各层面的合作。

       与此同时,学校还花费三千万兴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场所。“其中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电子与电气技术实训中心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焊钳技术中心拥有1500余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机器人创新实训中心拥有2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学校老师说,该场所具体包括21个实训分室,能够为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方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场地,能更好的实作,教室就是工厂,为更好的校企合作夯实基础。

后记: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正在加快升高职院校的步伐,目前已成功进行了“3+4”教学模式的探索,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升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校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全面贯彻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我们相信,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一定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