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

发布时间 : 2020-11-09 14:27:35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动适应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通过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为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地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高“工匠之师”培养质量

建立“工匠之师”协同育人机制。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以国家职教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依托,联合地方政府、本科院校、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150多家单位,牵头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联盟”“广东省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联盟”,建立协同育人共同体,推进“工匠之师”培养体系系统化、政校企育人协同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建立起“工匠之师”规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品牌。

在“行-校-企”优质资源融通机制层面,学校通过共建产业学院、教学基地、企业工作室等举措,搭建校企资源融合平台,形成“企业主导+学校主体+师生参与+校内实施”的“工匠之师”培养协同新机制。在“校-政”协同平台层面,学校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联动,共同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致力于高素质“工匠之师”培养。在“校-校”合作机制层面,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实施“双师型”职教师资五年一体化贯通培养新机制,显著提升职教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加强协同育人全过程的制度化建构,学校牵头制定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协同育人制度。

创新“工匠之师”培养模式。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政策制度框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研制中职“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培养方案与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确立“工匠之师”培养的“三性融合”目标体系:一为专业性,即明晰“工匠之师”的师者能力,要求具备国家教师资格框架中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具备将复杂度高、集成性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整合到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能力。二为职业性,强调职教师范生多元职业能力的培育,凸显教育实践与企业实践的衔接与联动,加强职教师范生培养的情境性、经验性、反思性、养成性的职业环境建设,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无缝对接。三为师范性,师德养成教育是基础,树立师德典范、职业道德典型,切实提升职教师范生师德内化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是关键,通过校内教学实践、职业院校教育实践和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强化职教师范生的教学、教研和管理基本技能训练。

为落实“三性融合”目标体系,学校开展“工匠之师”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创新与变革。一是共建“三基地”,通过协同建构“校内实践基地”“行业企业实践基地”与“职业院校教育实践基地”,打造政校行企共生共赢的人才培养生态。二是研制 “三证书”资历架构,确立学历学位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书的一体化培养过程,确保职教师范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具有开展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能力。三是创建 “三导师”制度,开发研制“三导师”队伍的任职标准、职责规范与任务要求,保障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四是协同建构“5+3+4”课程体系。“5”是指“校企校”三方共同开发“通识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专业实践技能模块+教育教学能力模块”等5大教学模块内容;“3”是指为“课内+课外+校外”3环节链式连接机制;“4”是指“专项实训+整合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探究式实训”4个交互阶段“理实互嵌”的实训课程体系。五是创新招生与培养模式,形成“中-高-本-硕”贯通培养体系。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教学科研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励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实施“达之学者”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为职教师资培养奠定人才基础。二是拓宽师资队伍国际化视野,分批次选派骨干教师赴德国、美国、英国和港澳地区高校进行中长期交流或访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三是通过校校、校企之间的双向互聘、挂职锻炼、协同教研、企业实践等方式,聘请了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兼职导师,构建了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的“三导师”体系。

聚焦教师发展研究,打造职教师资培训品牌

强化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构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一体化平台,积极承担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研究与各类标准制定任务,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双师型”职教师资认定标准研制工作,编制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蓝皮书》等相关政策文件,并研制了3个职教师资专业大类的国家培养标准和认证资格标准,及5个职教师范专业的省级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

组建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学术共同体。作为理事长单位,学校牵头组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聚集了众多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打造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研究高地;依托设立在学校的全国首个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持制定了《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标准》等国家标准和规范,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贡献了智慧。

打造职教师资培训特色品牌。进入新时代,职教师资培训正逐步朝品牌化、特色化、个性化方向发展,学校在多元协同的历程中建构师资培训平台和项目品牌,强化了职教师资培训特色品牌的凝聚效应。

创建服务需求的全链条、多层次、一体化培训项目体系。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重点领域开发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项目,尤其是在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交通与物流等领域的品牌项目培训了大批职业素养深厚、师范技能精深、技术水平高超的现代“工匠之师”。

形成职前职后贯通融合、技术与职业紧密结合、线上与线下多元混合的培训特色。学校采用“集中培训+企业实习”“集中培训+职业学校实习”“基地培训+出国培训”等研修结合的多元混合方式,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加油站”。

提高职教师资培训的基层服务能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学校采用“送教上门服务”“订单式培训”等培训方式,为欠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培训师资2万余人。依托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开展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四川和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职教师资培训项目,助力民族地区发展。

坚定办学定位,谱写“工匠之师”培养新篇章

展望“十四五”,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科建设上水平,服务职教创特色”的发展思路,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技术师范大学新征程。

奋勇当先,大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领,强化培养“工匠之师”的核心职能,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育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层次,探索建立职教师资“本-硕-博”培养新体系,坚定不移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

主动作为,构建产教融合的职教师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服务国家产教融合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打造产教融合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职教师资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为提高“工匠之师”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学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