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中“金课”建设的价值诉求

发布时间 : 2021-02-24 10:34:18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扩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金课”建设来改善课程质量,重申课程在“双高计划”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回归课程育人的本质功能,进一步彰显课程对于专业群及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回归课程育人的本质功能

高职教育重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职业发展需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养成,是应有之义。但是,在注重学生技能养成导向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专注于学生专业素质、技能操作等外显能力的培养,单一化的专业教育趋势明显。在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施都以专业技能培养与形成为取向,学生评价与考核也突出了对专业技能的重视,因此,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不可避免地被忽视。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原有的职业岗位分工、工作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性质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器换人”导致某些传统的工作岗位不复存在,技术更迭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双高计划”的出台本质就是高职教育通过自身高水平、高质量内涵建设对外在社会诉求的有力回应。通过建设和实施具有一定挑战性、深度和难度的“金课”,教会学生思考,内化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回归课程育人的本质功能。

具体而言,发挥“金课”育人功能的价值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深挖课程核心内容,显现课程深度。对专业课程中具有高度经典性、稳定性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修订课程标准,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工作智慧的形成。二是重点关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注重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经济、社会以及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适度增加整体课程的难度。前沿课程带有一定的未知性、探索性,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教会学生面对未来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可知因素,勇于质疑,并发表见解。三是设置具有挑战性的课程项目和社会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积累课堂教学中无法获得的素养和能力。总之,当前高职课程变革应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从人本身的需求出发,重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在课程的深度、难度和挑战性上适度改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回归课程育人的本质功能,这是“双高计划”精准落实之本。

(二)推动专业群建设,是打造“金课”的直接动力

“双高计划”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其中,高质量发展是核心追求,深化改革是主要担当,协同推进是必要生态。要破除高职院校发展中的顽疾,除了深化内部治理外,还需要媒介来联结理论观念与育人实践,而这一介质就是课程。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高质量课程体系予以支撑;深化高职改革离不开课程改革的推动;课程融合是高职院校多主体协同发展,构建良好高职教育与课程发展生态的必然追求。所以,无论是推动专业群建设还是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课程建设既是核心也是基础。

从当前来看,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在诸多方面难以形成支撑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与专业群建设相脱离。专业群建设是对现有课程秩序的解构与重构,其本身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并非各个专业的简单叠加,也不是课程的线性组合。专业群建设要求课程在其体系内形成网状逻辑结构,做到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高层可互选。换句话说,专业群建设要求课程秩序的有机组合,形成立体式的课程生态系统。二是课程模式与专业群建设未能形成较好的融合。现有的课程模式较为固定,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壁垒,以此推动专业群建设,势必会影响专业群的建设质量。三是课程转化的能力有限,资源相对匮乏。一方面,课程标准彰显了国家的意志与相关利益者的诉求,但由于专业群所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且相对复杂,难以时刻保持均衡状态。经由课程标准转化所形成的课程理念、目标、实施及评价等环节则相对滞后于上述的诉求。另一方面,专业群需要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将企业的优势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形成资源库。随着产教融合政策的深入,资源匮乏的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参与融合的企业有限,且区域性的融合发展尚在起步阶段,还未能建成资源互惠的网络体系。另外,相关资源运用到课程中也需要一系列的转化途径和时间,仍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强化课程资源的转化能力,优化现有课程,加快专业群建设。

(三)打响高职院校品牌,需要“金课”予以支撑

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世界提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高职教育,打响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在“一带一路”等倡议中发挥牵引作用,需要“金课”予以支撑。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流的学校建设需要彰显一流课程的气质。气质是在日积月累的课程浸润中不断丰富的,是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综合品格特征的彰显。然而,在各种竞争、荣誉面前,容易使学生产生攀比心理,忽视了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例如,随着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密集安排,校级、区级、市级等层层叠加,赛事过密易引起学生焦虑、失落以及得失心过重,进而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陷于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困境中,课程的育人功能被消解。高职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培养的大国工匠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会思考、能创新。所以,打造“金课”,回归课程育人的本质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扭转以竞赛、排名为重的评价体系,这是打响高职院校品牌的关键所在。

首先,打响高职院校的品牌,需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于“金课”建设中,培养具有理想信念、文化涵养、道德情操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次,打造高职院校的品牌,需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以类型教育的思想来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均需要“金课”作为抓手。各高职院校应构建各种极具特色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课”,避免课程雷同,避免高职院校的同质化,实现其特色化发展。最后,以课程表征学校的发展进程和最新成果。高职院校强调应用型,但不可陷入“唯应用论”,改进生产模式、优化生产流程等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师生交互的“金课”建设持续推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