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竞赛育人之优秀教师系列报道(一)韦慧:带着“非遗”驰骋创新创业赛场 把文化血脉传

发布时间 : 2020-11-09 09:33:49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核心导读:

匠心指引成才路,竞赛点亮人生路。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院校而言,以技能大赛为驱动,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发展趋势,对于教师而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用是“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传统的单一教学已成过去,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型人才,教师必须在专业课堂、大型竞赛中浸润成长,立稳育人“匠心”。

在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群教师天团,他们甘做教书匠,怀揣育人心,在课堂上点灯引路,在竞赛场上指点迷津。他们用匠心教书,用真情育人,培养了一批批敢于在洼地造高峰、平地拔高楼、困境强突围的一流人才,同时也探索出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育人道路。

今天,让我们翻开教育的篇章,走进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探访五位优秀教师的教育故事,品鉴他们“匠心独具”的教育智慧与情怀。

第五届互联网+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19日14时32分讯(唐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学生也成为一支独特的创新力量。作为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赛事的“幕后军师”,指导老师肩负重任,赛前加油打气,赛后总结经验,这个群体有说不完的故事,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韦慧就是其中一员。

从结缘“创新创业”到“非遗”参赛

相同的竞赛热情 不同的参赛身份

在学校良好的竞赛氛围以及相关支持政策下,韦慧每年都带学生团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但她同竞赛的缘分还要回溯到她的大学时期。

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读大三的韦慧参与到研究生团队的相关项目,这是她第一次尝试作为团队的一员真正参与到创新类竞赛中来。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获得了市赛铜奖。至此,一颗参与竞技赛场的种子深植在韦慧心中,而后她频频参赛,在市赛、国赛中累积了大量经验。

2017年,研究生毕业的韦慧来到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学前教育学院一名讲师,教授美术基础、手工环创等课程。也就是这一年,她开始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参与竞赛。

“当时有一个学生团队做亲子手工项目,来找我咨询一些设计制作相关的问题,后来就干脆加入他们,成了他们的指导老师。”身份的转变带不走多年的经验,第一年就带领团队取得了市级铜奖的成绩,这也为韦慧增添了信心。

作为一个地道的瑶族人,韦慧从小就对民族的、小众的、几近失传的手工艺品感兴趣。大学里选择了学设计,也让韦慧在传播民族文创、非遗手艺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从第一年指导学生参赛开始,韦慧就有意将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同非遗文化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开发学前教育非遗美育特色课程。

中泰职教联盟交流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在用非遗元素参赛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最开始是传统蜡染、扎染,为了丰富产品形式,我们还加入了泥塑和剪纸等工艺,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因为专业过硬、创意新颖,韦慧所指导的团队在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选拔赛中取得银奖的好成绩。经过近两年的改进完善,韦慧带领学生团队在2020年夺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职教赛道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金奖,这是目前取得的最好成绩。

“非遗传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这些文化元素能和学前教育有机结合,把老祖宗的手艺传给新一代孩子们。”韦慧说。

中泰职教联盟分享课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创新创业是一项终身的事业

指导学生参赛 是一场共同的成长

无论是自己参赛还是指导学生,都是一个“体力活”。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本科院校在思维、行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韦慧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调整策略,因此磨合的过程也十分漫长。

此外,专业方向的确定也几经波折,备赛的过程也复杂多变。韦慧直言她很焦虑,“那时候经常通宵讨论,第二天还要上课,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曾经一起参赛的队员,即使已经毕业,仍旧十分活跃,当看到有创意的点子也会分享出来。

“很多人觉得参赛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值得,但我觉得参赛过程对人的综合能力的锻炼是全面的……”不仅学生收益良多,多次身临赛场的韦慧也感觉到自己的成长,经验越来越多,指导学生参赛的作品也越来越好。

在韦慧第一次指导学生带着非遗产品参赛时,队员的一句“因为接触老师的印染课程被吸引被感动,所以想要去实现它”让她十分动容,更加坚定要将非遗文化传承到底的决心。

在韦慧看来,正是学校重竞赛、重师资、重扶持的全面竞赛格局造就了青职人以创新为船,以拼搏为浆的竞赛精神。也正是学校众创空间、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双师型”导师团队组建,成熟的竞赛机制以及专业引领,给了学生一个成长平台,展示机会,也圆满了自己一颗热爱竞赛的心。

“在未来,我们还计划成立非遗文化工作室,引入舞蹈、音乐等元素,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促进教育同非遗的结合。在产品落地方面,我们还想尝试同酒店软装、旅游等合作,开发更多跃出纸面、落在实处的产品和服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