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视域下的高职教育“三教”改革路径

发布时间 : 2021-04-12 15:50:23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博弈论与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内在联系

通常认为,博弈是指一些个人或团队在一定的环境下,根据所掌握的某些信息先后或同时、一次或多次地从可能有的策略集中进行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并从中获益的过程。博弈论可广泛应用于现实经济、政治博弈、社会行为分析当中,高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问题同样也涉及到多方的利益问题,因此博弈论同样适用于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问题分析当中。

从博弈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看,高职院校和高校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重要实施方和具体落实者,在改革政策的落实过程当中,必然触及到利益方现有的均衡关系,而我国一贯以来形成的“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高校拥有一定范围的改革自主权、教师接受学校管理”的管理方式,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打破现有的均衡困境,才能使工程量巨大、涉及人数较多、改革内容复杂的“三教”改革系统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在博弈论的研究当中,“理性人”的假设强调每个人都能在一定的约束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三教”改革工程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最大期望是实现改革政策的落地并取得预期成效,高职院校借助一定的改革力量建立满足改革实施的条件并顺利开展符合改革路径的措施,高职教师接受上级下发的改革任务并积极通过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行动高质量完成。由于单纯从实现个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并不一定能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会导致利益受损的后果,即并不能实现“三教”改革局面的资源最优配置及成效最佳。因此,在给定接受改革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发展的理性选择下,各利益方均了解在现有的策略当中,选择改革是对方给出的策略中的最优解,任何私自变动的选择都会破坏局面的均衡,由此形成“三教”改革局面下相关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博弈、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相抗衡的过程。

、博弈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路径

基于博弈论对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师、教材、教法三者的改革进行分析,其中,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改革的关键落实主体,在序贯博弈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及已有的不同策略,最终形成博弈局的“解”。

结合政策指导及实践层面所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重要的思想就包括将“三教”改革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切入点,且强调高职院校、教师等重要利益主体的联动关系。根据上述对“三教”改革中高职院校与高职教师的可信性分析结果,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入手,高职院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重要主体利益均衡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改革收益,提高院校与教师对改革的认可程度

在第一阶段的序贯博弈中,对高职院校与教师可信性分析的关键点在于各主体是否认识到“三教”改革的利益关系,即接受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改革号令是唯一有益的选择。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对改革的认识程度,全方位调动有利于改革开展的有效因素。“三教”改革归根到底是教育教学的制度改革,制度改革的有效落实离不开组织环境的协同发展,打破已有的局面和实际平衡就需要院校层面的力量。高职院校应当从整体上把握改革的核心要义,打造具备改革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院校落实改革中推动课程建设为改革的重要载体。

二是提高教师对“三教”改革的信任程度,即从教师层面考虑,高职院校应当采取使教师信服改革会带来收益的举措,并认同接受改革是获得收益的唯一方式。其一,落实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收益。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主体,具备将“教什么”“由谁教”转化为借助课程建设实现“怎么教”层面的实践能力。据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有“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标准,还要拥有推进学校改革的能力。具体包括引进具备教育改革能力的资深高职双师型教师,从理论传授和实践指导上开展课堂建设革命,通过剔除不符合改革核心要求的落后课程,结合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对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增加经济补偿,弥补教师在考虑是否参与改革及后续收益问题时可能产生的困境。其二,高职院校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改革建设的整体规划。根据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三教”改革的可行性问题分析结果,课程建设是涉及到教、学各环节的综合工程,课程建设的整体改革规划应当融入学校层面的整体布局及教师的具体落实措施,确保教师在改革局面的话语权。此外,可围绕教师的整体收益、高职教师成长规律等打造具有过硬改革能力的专业教师团队,提高这一群体教师在同侪关系中的地位。

(二)明晰改革责任,保持院校与教师在改革中的良性合作

由序贯博弈的第二阶段结果可知,博弈双方通过签订共同参与改革的书面协议,达成高职院校坚持改革、教师允诺改革的阶段性结果,明晰两者在改革中应承担的责任、保持其良性合作是促进“三教”改革课程建设深入发展的进一步措施。

一是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动,为教师提供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讯息。教育改革归根到底不是高职院校单一主体的改革,而是涉及政府、行业、企业、高校、教师、学生的多主体活动,高职院校单方面地将改革归为一线教师的任务将导致改革落地遭遇瓶颈。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应着力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关联,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特色、紧贴专业发展实际需要,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办学与改革的路径。高职院校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吸引具有强大资金支持与实践平台的企业入驻学校“三教”改革系统,并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专业规范实训要求等贯穿到教师课堂教学当中,促进职业教育的精准育人,推进劳动力市场中高职人才输出的“高技能均衡”。

二是结合学校特色及产业发展动态,教师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已明确提出在促进校企“双元”育人中需建设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因此,在校本教材编写及国家示范性高校教材遴选中,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教材编写方式,结合行业发展前沿及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优质教材资源的供给。如汽车维修的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借助纸质版教材难以完整呈现,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配合场景模拟对维修零件、步骤进行动态展示,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停留在掌握维修的理论,更需要在学习中掌握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技术操作。此外,结合当前形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应当简化课程理论教学的“满堂灌”模式,参考学校专业发展特色及授课课程特点,采取情境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企业实地教学等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发挥教师为改革赋能、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加强教师、学生、课堂的互动关系。

(三)建立改革评价体系,制定院校与教师认同的成效鉴定方案

序贯博弈的第三阶段达到博弈最终的“解”,即教师遵循约定并积极地参与“三教”改革,高职院校落实积极支持教师参与改革的有效举措。有鉴于此,制定院校与教师认同的成效鉴定方案,建立健全改革评价体系成为维持高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博弈局面均衡的最终路径。

一是合理界定参与改革的教师队伍准入标准。任何课程改革都是通过教师群体得以实现的,对参与改革的教师准入标准进行划定,是改革方案制定的重要维度之一。主要标准之一是具备较强的知识习得能力与整合能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典型属性对教师的讯息捕捉能力、知识更新能力、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等提出的高要求促使教师应当具备对新知识的敏感捕捉,并借助先进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主要标准之二是有良好的企业实践经验。如要求参与改革的教师需满足近两年内至少每年参与连续1个月的教师企业实践、参与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有相应产教融合的成果输出等。二是制定课程改革成效衡量的具体指标。课程改革的成效衡量标准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按照教师职称分类,对相应群体教师下发不同程度的改革任务,并结合层层分解、以旧带新、创建团队的方式考核任务完成的程度与水平。其次是对教师具体的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剖析,如该课程教师是否改进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是否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取得相对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新的知识传授方式是否能将新旧知识融通并迁移至技能实践?再者,对课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具体生产过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定。最后,按照对博弈最终阶段分析结果,应当将教师积极参与改革的行为进行公平界定,不应将课时、学历、产出成果数量作为评判教师积极与否的硬性标准,通过发挥教师自评、校内督导评定、校外专家评审多层评定流程对教师行为进行公平界定,再进行进一步的支付行为。

三是提高取得改革成效教师的支付水平,增加高职院校付出成本的附加值。在博弈视域下考量教师参与改革的经济学目标,即是期望改革为自身带来一定收益,且所获收益是符合自身行为所付出成本的。因而,保障教师的经济收入进而弥补参与改革所带来的身体健康、家庭参与等的损失,是高职院校增加付出成本附加值的重要路径。除了对取得改革成效的教师支付一定量的经济报酬外,可以此为参照标准关照教师的职称评定、任职补助、职业规划,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关怀,这一系列做法不仅是对“三教”改革的阶段性成果评定,也能够营造高职院校教师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促进“三教”改革的深入。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