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未来高职教育的影响与改变

发布时间 : 2021-04-12 15:54:36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一、人工智能高职教育的影响

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释放人工智能的结果就是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人工智能成为破解大脑学习之谜的工具,进而塑造出未来人工智能赋能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形态。第一,改变了“学”的形态。人工智能的融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所学不是“学”知识,而是通过参与体验“建构”了知识,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第二,改变了“教”的形态。在自适应学习系统指导下,教师所教真正实现了“按需推送”和“按学习能力推送”,而且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享成为可能。第三,改变了“评”的形态。智能化学习模式的构建,促成了高职毕业生终身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实现高职教育在适合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就业、人才培养效果等方面的动态评价,并重新定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

二、人工智能对未来高职教育的改变

新形势下,体现在教育问题上的社会矛盾主要是民众对优质教育公平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不均等之间的矛盾;具体到高职教育,则表现为经济社会对于优质、多层、多样高职教育的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不强、不优、不活之间的矛盾,进一步体现在就业领域就是职业种类多样与教育培训单一、职业生涯长期与教育培训短期、职业岗位需求异质与教育培训同质之间的矛盾。这些本质上属于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的矛盾,往往在学校教育结束之后会更加凸显。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供给侧这一主要方面的改变与创新,为矛盾的解决提供有效策略。以此为背景,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的历史起点上,人工智能2.0的融合将着力促进并实现未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改变。

一是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享成为可能。

由于客观上存在着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学校差异等,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仍旧存在着大量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这一现象的核心就是包括教学设备、师资、课程、技术投入等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尤其是课程资源普遍严重不足,这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极大限制。人工智能2.0技术及工具的发展与运用,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国共享、全球共享,改善教育条件与教育环境,提供了保障条件。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通过整合与优化课程、师资、图书资料、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在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二是人工智能2.0技术的应用释放了教育潜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

AI2.0Ed系统突破了学习的空间、时间、场地,可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终身学习伙伴。这些终身学习伙伴可以设在云端,通过多种设备访问,并根据需要实现离线操作,还可以获得最匹配其需求的学习资源,使得自适应学习成为“智适应学习”,其本质就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智能测试、系统分析、教师跟进、学生自主学习,为每个学生定制课程方案,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

更关键的是,对于未来的高职教育发展而言,随着5G技术商用的步伐加快,5G技术的应用必将成为下一次迭代升级的重要契机。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对于提升传输效率、缩减网络延迟都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VR/AR与教育结合,可以极大提升学习者对学习的持续兴趣和对知识的快速吸收,为随人随事、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互动化、个性化、沉浸式学习体验。由此,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5G连接场景,“智慧5G+教育”不仅释放了高等教育的潜能,使得学生终身学习有了全新的技术催化,更使得这一技术的运用更加亲民,从而显现出长远的社会价值。

三是助力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的重新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自身变革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在此意义上,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支点”。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所需求的?“21世纪的大学不应培训学生从事那些在科技浪潮中即将消失的职业,而应把学生从过时的职业模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

所以,此问题清晰表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最终需要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不同的时代,必然会有不同的人才要求,社会发展阶段及时代的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大背景和大环境。这就意味着,培养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人工智能2.0时代相适应,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还必须重点突出其信息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专业+N”应当成为人工智能2.0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这既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接轨并引领未来世界人力资本市场的应然策略”。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