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学子“三下乡”:数字赋能非遗传承,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发布时间 : 2023-08-29 14:54:57 来源 : 网络 浏览量 :

7月,10天,15人,240小时,490余公里。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云上偏坡 数字赋能”民族团结实践团的15位成员从7月2日早八点到晚八点,从重庆合川到贵阳乌当,一路辗转奔波体验了小汽车、普快列车、动车、公交车、大巴车……历经12小时,最终抵达——贵州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由此开展了为期1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偏坡乡下院村村支书龙朝刚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对院村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了解。成员们发现院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了解院村的实际情况后,实践团成员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他们提出要加强对院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通过宣传、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文化遗产。

该团队以“云上偏坡,数字赋能”为核心,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直播”上。通过云直播的方式,利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官方抖音号开展了两次宣传偏坡非遗文化的直播,分别是扎染与姊妹箫。团队成员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更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偏坡乡的非遗文化。

团队成员还利用校融媒体中心的力量,通过短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提前宣传和预热直播,吸引更多的观众参与,由此进行了第一场直播——非遗扎染的制作。在直播中,“仲家衣人”扎染蜡染体验馆的贾流苹老师向观众们讲述了扎染的历史和技艺,分享了自己传承扎染经验和心得。

直播结束后,团队成员将直播视频整理、剪辑,通过社交媒体分享给更多的观众。这次直播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扎染这一非遗文化,也让贾老师的技艺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弘扬。让观众了解到了每一件扎染作品的背后都是手工艺人辛勤的付出和精湛的技艺。除了直播,该团队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为扎染手工作坊的贾流苹老师设计并制作了作坊全景影像,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贾老师的作坊,以及她的扎染技艺和作品。

有了上次的经验总结,在第二次直播中,实践团前往了姊妹箫非遗传承人陈兴桥老师的住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非遗文化探索。他们采用了多机位直播的方式,用相机记录下了陈老师制作姊妹箫的过程,包括选材、制作工具、制作流程等,让观众们对姊妹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陈老师还向观众们展示了姊妹箫的演奏技巧,他吹奏了一曲优美动听的姊妹箫曲。观众们通过直播画面,感受到了姊妹箫的独特韵律和情感,纷纷留言表达了对陈老师的敬意和赞叹。

两次直播,该实践团通过学校官方直播平台,利用团队专业技术,向更多的师生分享了实践活动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悟。通过直播展示了实践团队在当地的学习和实践情况,分享了当地的文化、风俗和人情,也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到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结合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展示和互动方式为偏坡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展示和教学,非遗文化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团以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践行学校“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校融媒体中心的专业优势,数字赋能非遗传承,推动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在10天的时间里,实践团经历了一系列充实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自己做饭洗碗、走山路考察走访、晨起跑操拍摄、半夜挑灯工作,这些经历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布依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