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既是大国责任,也是高校担当。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以开放的胸怀和前瞻的视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探索打造碳中和智慧能源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以掷地有声的行动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在践行“双碳”使命中展现担当作为。
构筑“1个大平台+ 17个子系统”
——让碳中和实实在在、可感可知
定时开关电、集中抄表……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宿舍用电管控子系统采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3200多台水电预付费终端覆盖学生宿舍,不仅实现了水电缴费的便捷化,还确保了用水用电的安全性,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电习惯。
“该系统为后勤和物业管理人员提供了集中化、统一化和标准化的费用和能源管理方案,极大地减少了后勤管理和维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效率提高50%以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正是碳中和智慧能源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的一个典型范例。
如何打造智慧能源管理枢纽,营造高效灵活的能源管理生态?
秉承“一平台、组件化、微应用”设计原则,学校构建“1个大平台+ 17个子系统”,织密智慧能源管理生态网。学校以智慧能源管理总平台为核心,涵盖智能配电房运维管控、宿舍用电管控、楼宇空调优化控制等多样化场景,实现对校园内各类能源数据和功能的一体化管理,并精准预测与匹配不同发展阶段的用能需求,实现科学布局和统一调度。
照度低于教学要求时自动开灯,实时调整光照提供最舒适的教学环境……如今,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碳中和”已悄无声息地融入师生的点滴日常。
▲学生在智能配电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
重塑“双碳”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
——有效解决教学痛点、难点
如何以碳中和智慧能源产教融合示范项目为契机,更好地培养“双碳”人才?
“学校因电而生,倚电共兴,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深耕能源电力行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碳达峰碳中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为能源强国建设和支撑‘双碳’战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具有辨识度的电专方案。”学校党委书记宗伟说道。
▲学校碳中和智慧能源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教学场景
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保持深度联系,建立“多主体、强合作、共发展”的“双碳”联合培养体系,努力构建合作办学生态圈。共建重庆市储能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在全国先行建设省级能源碳中和产业学院,共建核电、风电等订单班23个,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85.81%,近60%的毕业生就业于国有企业,其中41%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为新能源类企业。
学校紧跟“双碳”领域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专业,重点发展与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等相关方向专业,使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传统电力专业,面向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氢能、储能等领域培养市场紧缺技能人才。通过分级分类建设“双碳”系列课程群、教材库,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建成“双碳”相关国家专业资源库1个、国家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规划教材13本、国家专业标准及简介32个、国际输出标准16个。
▲学校制氢仿真实训室
“在这个实践平台,我们培养学生如何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去解决问题,‘双碳’的理念更加具象化了。”学校碳中和相关课程老师介绍。学校持续优化“双碳”实践平台,打造虚实融合覆盖能源电力全产业链,覆盖全发电类型的虚拟仿真实训体系,有效解决电力生产教学过程中“三高三难”等痛点和难点问题,把校园变成科技研发、技术孵化、协同育人的“碳中和生活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重视体系化、系统化构建“双碳”人才培养层次,有效保证了该项目可持续、可推广,更好赋能“双碳”人才成长。2024年初,学校“新型电力能源仿真实训教学系统”在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现场进行了展示,开发“10kV电力电缆制作虚拟仿真教培训练系统”获评工信部等五部委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学生在“双碳”相关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奖14项。
(来源:重庆日报·教育)